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YwMTE1OQ==&mid=2655591818&idx=1&sn=b82ec9f12eb1b05d8c8bc2970fd609e7&chksm=8bb49e22bcc31734a2175d323f84e394023976ab37fb905c63a5e63b02bb32fb5013d0c73397&mpshare=1&scene=23&srcid=03121G2KFwsXOQwoHzR4YolK#rd
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
江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致良知涌泉学苑发起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可谓妇孺皆知,但广大教师中,自觉“传道”者可谓寥寥无几。原因何在?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揭示了谜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教师担负着塑造人的灵魂的神圣使命,这一使命就是“传道”。而之所以传道者寡,源于世人对道之“不明”。“明道”属“知”,“传道”属“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语)。没有“行”,是由于不“知”;没有真行,是由于没有真知。知行合一,密不可分。
如何才能“明道”?最重要的前提和关键就是“信道”。要相信世间真正“有道”,相信自己可以“得道”,才会去接受各种“道理”,继而“修道”,进而“传道”。然而,“道可道,非常道”,直接感知、理解和接受“道”并不容易。为此,《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在可以感知处“明道”。相信立德才能树人、厚德才能载物,相信要成为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大人”就必须先“明明德”,相信世间所有的人都有对崇高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可以称为“信道”了。
实践出真知,“明道”还需在“信道”的基础上“修道”。这是一个由行到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修道之谓教”,高尚品德的培养需要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既要从谦虚、诚实、礼貌等小事磨练,也要在应对困难挫折、大是大非中锻炼。通过不断修养,积“小德”成“大德”、“厚德”。修德修道之后,育德传道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由上可见,信、修、明、传,是立德树人的必然逻辑,也是内在真谛。只有真信道,才会真修道;只有真修道,才会真明道;只有真明道,才会真传道;只有真传道,才能真树人。
《道德经》有言:“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之所以“勤而习之”,是因为“真信”;下士之所以“大笑之”,是因为“真不信”。所以,也可以说:师道“信”为先。
(本文是文东茅教授应《中国教育报》约稿之作,发表于2017年3月8日10版)
关于致良知涌泉学苑
致良知涌泉学苑,简称“涌泉学苑”,是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文东茅教授倡导,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和北京传习路学业发展志愿服务团共同发起成立的自愿性自主学习组织。
涌泉学苑将以王阳明思想为切入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以培养“立志甘愿的志愿者”和“厚德载物的创业者”为目标。涌泉学苑的学习者将以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大学生为主体,兼收部分高中生、学生家长以及各类志愿者和乡贤。
希望通过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开创致幸福的良知教育之路,助力万福中国行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涌泉之力正以不可遏制之势喷涌而出,我们将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一起见证涌泉学苑的神奇!
使命
培养立志甘愿的志愿者
和厚德载物的创业者
校训
心怀天下 学致精微
校风
不说谎 不抱怨 尽己责
校歌
《山水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