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01_有字幕_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001_有字幕_蔡礼旭老师主讲

刘老师 发表于 2014-11-12 22:09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家午安。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诸位长辈、学长们,大家一起来探讨、来交流,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千古文章。这些文章都是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些文章都是承载着老祖宗的智慧、学问,然后能够透过这些文章,让我们世世代代后代子孙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圣贤人都说,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这些文章都是贯通古圣先贤的智慧,都是来让我们明白古圣先贤的教诲。 

跟大家交流古文对我来说也是百感交集。因为我记得在念书的时候,念高中,曾经古文课考得很差,全班第二名,倒数第二名,四十四分,把老师气得半死。所以人生该学的东西要趁早把它学好,学不好,以后还得学,不如早点把它学好;应该干的事就早点干;已经发的愿好好的去成就,发了空愿,以后还得要做。面对我们这个大时代,伦理道德文化的承传,我们应有当仁不让的责任。因为假如我们再不传这些道德学问、这些文章,那后代子孙就不懂得伦理、道德、因果这些道理,那他们的生活,他们人与人的关系,很可能就像书上说的,不明伦理道德,生活就跟禽兽差不多了。绝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希望他的下一代愈来愈差的。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代的人都希望给后代恩泽、给后代好的榜样,我们才有五千年璀璨的文化。所以绝对这五千年的文化,不能断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假如断在我们的手上,那我们上无以见祖先,下无以对后代的子孙。 

其实文化承传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体会应该是最深刻的。我们看,我们父母那一代都懂得孝顺父母,都懂得对兄弟尽道义、夫妇尽情义,好像这都是他们处世待人的标準,他们不愿意违背。可是到我们这一代,甚至我们的下一代,好像是唯利是图,都只想到自己,这些仁义礼智信好像离我们、离下一代愈来愈远。所以一代不传,可以从全世界最悠久的民族跌到最短视的民族。我们现在华人世界呈现的短视到什么程度?可以为了一点点钱,杀害、伤害自己的父母,自己最亲的人。所以不明做人之道,就「日沦于禽兽」,被整个欲望给控制住,就很可悲了。所以以我们这一代来看,包含礼教没有承传,我们小的时候都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很自然的。吃饭都是我们去请爷爷奶奶吃饭,都是亲自盛饭给爷爷奶奶,这是我们这一代这么做。我们的下一代现在是什么情况?现在是爷爷奶奶叫孙子吃饭。一代人不传,就倒过来了。所以现在孝子、孝子,几千年来是孝顺父母叫孝子,那这几十年不传,孝子变成孝顺儿子,那就为孩子做牛做马,然后孩子还真把父母当牛马。就可以体会得到,「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所以我们今天学古文,还是为了承传道统、承传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古文,我们还是遵循着五伦八德来挑这些文章,藉由这些文章提升我们的道德、提升我们的修养。而师长强调,我们这几年很重要的是要扎根;扎德行的根、扎儒释道的根,这是德的根,三个根,也要扎文言文的根。因为文言文是我们能够深入经典的一个工具,好像钥匙一样,我们懂得了文言文,就能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那怎么样懂得文言文?大家刚刚把书翻开来有没有头晕晕的感觉?首先,大家不要担心,连考四十四分的人都能学了,你们也不要担心,你们铁定没有考过我这么好的成绩,倒数第二名的成绩。所以熟能生巧,李炳南老师说的,能熟背五十篇古文,可以看得懂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古文,就可以写文言文。而每一个人都有明德,既然有明德、有智慧,一定可以把它学好;学不好,也是这个心产生恐惧造成的。所以首先学文言文要相信自己能学好,不要害怕,而且要抱着感恩的心来学,这是几千年古圣先贤积累下来的智慧,都是为了造福我们的。 

我记得那个时候,师长就提到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可承传五千年,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很有智慧,发明了文言文这个工具。因为语言、谈话的言语是会随时代而改变,假如写的文章跟当时候讲的话一样,三十年就有一个小的转变,一百年可能就有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过了二百年、三百年的人,就看不懂二、三百年前的文章,更何况是五千年的文化承传。那就像现在的埃及人,看他们祖先留下来的那些文字,只能望着叹息,看不懂,也只有那些考古学家看得懂一些字而已。字都很难懂得,那就更谈不上整篇文章的义理,就更传不下来了。所以祖先了解到这一点,把文章跟语言分开,写文章都用文言文,只要我们读得懂文言文的规矩,那打开《尚书》、打开《论语》,就可以跟几千年的圣哲人,神交古人,你用至诚的心,就好像孔子、孟子到你面前来了。刚刚大家给孔老夫子鞠躬,孔老夫子来了没有?没来也是我们的关系,跟孔子没关,不能把责任推给孔老夫子,至诚感通。听到这里,本来对文言文有恐惧,马上转成对祖先的一分感激。心转,感受、境界就会转,好像再看这个古文有亲切感而没有压力了。 

不只文言文的发明使整个文章可以让几千年后的子孙看得懂,更重要的还有一点,我们祖先传的学问,它是真理,禁得起时代的考验,假如它谈的不是真理,二百年、三百年就被淘汰掉了。五千年的考验,五千年的印证,它才留得下来。人这一生能明真理,那是大福气!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生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这一生没有白来。所以能传五千年,代表它是千古不变的真相。大家注意去看,到书局列出来的畅销书,请问它能放多久?可能下个月就不是它了,甚至于可能过半年,人家都对他的说法质疑了。因为他不是把人生的真理写出来,只是他自己的看法。可是孔子讲,他是「述而不作」,不是他自己的看法,他是体悟了尧舜禹汤这些圣王祖先的智慧,再把它承传下来。而我们更深入这些千古文章,就了解到,其实古圣先贤只是恢复了他的本性、他的性德。我们照着这些经典,就是照着自己本有的性德去修养、去提升自己,绝不是说古圣先贤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不是。这些千古文章不是某个人的意思,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我们性德里本有的。 

我们今天第一堂课一起来学习,所谓学贵立志,有了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学习才能积极、才能有恒心,就像《了凡四训》上讲的,「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大志就好像这个根扎牢,根基扎牢了,才能枝繁叶茂,根基不稳,很可能遇到一些挑战、风雨就连根拔起了。我们要立定志向,我相信诸位学长们,一起来参与这个课程,应该每一个人都立志了吧?你们怎么都没表情,难道你们是被逼来的吗?学习是没有办法被逼的,学习要靠自己自动自发、自立自强才行。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圣哲人是因为被逼而成为圣贤的,还是要靠自己努力。 

立志,我们就想到孔子的一段教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的目标就像《弟子规》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圣成贤。当然,一看到「圣贤」两个字,我们不要觉得它很遥远。什么是圣贤人?做什么像什么,在家是个孝子,是个好先生,是个好太太,是个好父亲,是个好母亲;在外是个好领导,是个好下属,是个好公民。他做老师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做医生一定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医生,他在各行各业都是慈悲为怀,给那个行业做出表率来,这是圣贤。所以圣贤不是遥不可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真心的去敦伦尽分,达到圆满就是圣人。当然学圣人以前,在儒家的标準先学君子,君子再提升是贤人,贤人再提升就变圣人。就好像世间读书,你先读大学,再提升读研究所,再提升就是最高的学位,就是博士学位。那我们最低的标準,学君子。 

不知道大家对君子这两个字熟不熟悉?熟悉。我们以前小时候说要做翩翩君子,温文儒雅的君子。我记得那时候读《论语》,君子跟小人的句子特别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很多这样的句子,可能几十条都有。那些君子的句子,都是指导我们,君子是怎么立身处世的。我那个时候念了不少句,可是心态不对,经文很难受益,心态错了,愈读愈堕落。所以你看心是根本,一个人有成就那一定是他心态对,绝对不是成就以后再来改变心态,不可能。就好像一个人事业要成功,他一定要谦卑,绝对没有人说成功了以后再来学谦卑,那不可能。他只要不谦卑了,他不可能成功,他走到一半,自以为是,就出状况了。 

所以相同的,我们学习经典,假如心态不对,也很难得利益,甚至会愈学愈后退。比方我那个时候学的时候,我念到「君子」,我就会想君子、君子,就想到自己;我一念「小人」,小人、小人,这种心态就绝对错误,第一个念到君子就想到自己,这叫傲慢,这叫错估自己的境界,觉得自己挺好,其实错了;念小人就想起别人,那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了。这个师长常说的,最傻的人就是把这些垃圾都放在自己纯凈纯善的心中。这样傻不傻?很傻。我们要不要继续傻下去?不要。好,今天我们準备了一台垃圾车,就把我们这些错误的态度统统倒掉,不要再带回去了。这叫学贵力行,懂得道理了,当下去做;明白了,就把习气放下,当下自己就得利了。所以这个心态不对,读了这些句子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傲慢,都看人家的过失。心态转过来,念君子的时候就想到别人,对,那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做到了。念到「君子喻于义」,我们就脑子里都呈现别人的榜样,这叫「见人善,即思齐」。念到「小人喻于利」,马上对照自己,这每一句是讲我的,不是讲别人的,一看,自己确实还有私心,还有自私自利在,赶紧随着读这一句话,把这个习气调伏掉。所以一开始学习的心境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来谈如何以很好的态度来学习。我们刚刚讲到,首先第一个学贵立志。而君子他立志,君子他知他这一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什么样的天命。人知道他这一生有什么使命、有什么目标,他走的每一步很有方向,很踏实。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他这一生要干什么?好像每一天就把二十四小时给混过去,用玩乐把它给挥霍掉。不能怪年轻人,他从小就没有被引导要有使命。比方说,我们几千年来每一个人他在大的家族里面成长,每个人从小就觉得我要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他从小就很有方向、很有目标。他要去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会鞭策自己好好读书、好好提升,以后有了学问,才能做更大的事、更有意义的事。现在家庭缺乏对孩子这样的引导,反而都溺爱孩子,他就没有志气,他就没有使命感。 

像我父亲那个时代的,家里比较贫穷,从小读书都不用人家催的,就期许自己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奉养父母,可以照顾兄弟姐妹,而他们也确实是做到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有志向,又很坚定有恒心,都能够达到他人生的目标。所以古代君子知道他家族的命运跟他有关,他得要努力,他得要做好的榜样,他才对得起祖先。那这个家族再扩大就是整个社会。我们自己面对现在国家社会的命运,我们明不明白?这个国家社会以后会怎么样,大家可以预料得到吗?读了经,我们从经可以推一个人的命,也可以推整个社会国家未来的命运。今年就特别明显,各地都传来水灾、旱灾,尤其地震,次数好像六级以上差不多十次左右了,这可能在近代以来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明理了,知道这些灾难主要是因为人心不善,所以在《尚书》当中,都把这些道理给我们点得非常透彻,「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风调雨顺还是灾难频传的根本原因,是人心善与不善招感来的。这很难得,最起码我们从经典当中我们这一生不会糊里糊涂,不会只是在那里担忧受怕,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我们可以扭转干坤,我们可以力挽狂澜。诸位学长,这些名词你们都是考试的时候才用是吧?你不觉得这些成语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再贴切不过了嘛。甚至于我们不做了,会怎么样?那地球没救了,「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家希不希望你的孩子遇到的是更惨的灾难?你们没反应,你们还有没有良心?连对自己的孩子、孙子都提不起关心,那这大慈大悲怎么修?所以摆在我们眼前,我们有一分道义要去扭转整个人心的颓废。「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了就是我们的责任! 

我记得有一次见到一位女校长,她的学校,她是管初中。孩子在初中的年龄是最不好带的,高中算大一点,小学年龄还小,就是这个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年龄特别难带。我们在座有没有初中的老师?初中的老师真的是菩萨道,孩子都不好管教。结果她的学校一个中辍生都没有,那个年龄很多孩子都不来读书,在外面流连忘返,她跟老师们很有爱心,把那些孩子都找回来,教他们一些特别的技能,把一些做人的道理告诉他,没关系,你不要考高中都没关系,但是你一定要接受这些道理,学一些能力。校长、老师用心,孩子可以感觉得到。其实那些所谓的不听话的孩子,他其实只是缺乏爱而已!真正感觉到家庭、老师的爱,哪有人希望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所以这个女校长不简单,她是真正有孔子教诲的精神。我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尽心尽力,这个校长尽心尽力;恕,宽恕、体谅。这个「恕」字,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设身处地如其心去感受他的心,这叫恕道,感同身受。这个校长会想,这个孩子现在很痛苦,我们再不好好教他,他以后的人生不堪设想。这是为这个孩子的人生着想,恕道。再来,为他的父母着想。因为这个校长也是人家的母亲,她可以想到,当孩子都在外面接触不好的人事物,他的父母每天在家提心吊胆,我们都是为人父母的人,她能体恤人家父母的心情。再来,为社会着想。这些孩子不导到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上来,那现在污染这么严重,一下堕落下去,以后可能是社会的隐忧。所以这个校长很认真,所有的孩子她都用爱心把他找回来。 

为什么她有这样的胸怀?因为她的心境很能承担。我记得我们那时候邀请她来参与课程,她给我们勉励,讲了两句话,我们印象很深刻,对我的震撼也很大,因为她是女中豪杰,我这个男人不能输给她。她说:「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再难也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去做。」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现在的社会国家,以至于民族的存亡,都维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知不知道我们的生命跟我们这个社会国家民族是融在一起的?我们有这一分承担,自然这一分至诚就能够感应、感动更多的人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至诚可以感通,可以感天动地,可以感动所有人的善心。 

在河北有一位老人叫白芳礼老先生,他自己七十五岁左右回到家乡去,刚好看到一些孩子没有读书。那都是小学的年龄,他很吃惊,因为他自己没读书,觉得很苦,他不愿意看到孩子也跟他一样的人生。结果了解了情况,因为这些孩子没有钱读书,这个老人,他觉得自己的苦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不要再让别人去受了。而且他觉得这些孩子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不好好读书,那对社会国家就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老人虽然不识字,但存心都是很有道义的。结果他当天晚上回去睡不着觉,辗转反侧。隔天醒过来,把他一生积蓄的五千块钱拿出来,对他的孩子讲:「我要把这五千块钱统统捐给没钱的孩子,让他们读书。」孩子说:「爸,你疯了,那是你一生的积蓄,是老本,你捐出去了,你以后的日子怎么办?」道义之人没有为自己,绝不为自己想,念念为民族社会着想。所以他说:「你们不要管,这是我自己赚的钱。」而他要把这五千块钱去捐给学校的时候,学校不敢收,「老人家,你留着吧,拿了,以后你怎么办?」结果因为他非常坚持,最后学校实在不忍心再拒绝他。 

他不只把一生所有的积蓄捐掉,从那一天开始,他又重操旧业。他是踩三轮车的,在火车站、车站载客人,结果从那一天开始,又踩了十多年的岁月。总共接济的学生,小学、中学不算,光大学生就有三百多个人。他踩的公里长度可以绕赤道十八圈,我们就知道他踩了多远的距离。一天可能只赚个三、五十块钱,他都把它积攒下来,然后去救济没有钱读书的孩子。甚至于不知道多少的岁月,他的午餐、晚餐统统是在车上吃完,一个馒头,再喝点白开水就过去了。而且他在火车站还帮人家看车子的时候,那个房子都非常的简陋,而北方的天气,冬天有时候都降到零下。我们都想,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在那样的气温,这么多年的岁月,他是怎么过来的?真的,圣贤人说的,浩然之气,无私的心,都是一心为社会的道义之心,这样严寒他都不畏惧。 

有一次刚好大学里要把他们的奖学金颁给大学生,希望他们亲自来。电话打给他,要去接他。老人家说:「你不要来接我,你们就把那个汽油钱省下来,再给这些孩子们买文具,不要浪费了。」而当老人家到达现场的时候,现场的来宾、学生跟学校老师非常惊讶,因为所有的来宾都是西装笔挺,都是赚了钱然后回馈这个社会,只有他穿得非常的简陋,披着一个军大衣走进来。虽然在场的人很惊讶,但是过了两秒钟之后,就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么样贫困的人都尽心竭力的来奉献他的力量。那一次刚好他上台亲手把奖学金颁给学生,这些孩子们回忆到,握到了老人家的手,一生都不会忘记。这么样粗糙的手,八十几岁的人,都还在为他们的学业在努力。所以他捐赠过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随分随力的做公益事情。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这个老人的精神已经传承给了无数的学生。所以确实至诚是可以感通的,我们每一个人把真诚拿出来,就可以带动我们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561725-1.html


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作者
刘老师

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文章:202
本类热门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2363   
国学与易学的架构与体系
   1153   
毛泽东早年作文:心之力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