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课题:“十二五”总课题:提升儿童学习力的学校课程生态研究[学习资料]

所属课题:“十二五”总课题:提升儿童学习力的学校课程生态研究[学习资料]

刘老师 发表于 2014-11-29 16:54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现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教育始终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生态危机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近代以来,教育面临着生产性与生态性的矛盾,这矛盾正在推动现代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当代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正在倡导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教育应当将这一战略作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在战略,以回应未来世界教育的生态化趋势。
[关键词] 生态危机 教育生态化 中国教育 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

           研究现代教育的未来趋势,思考中国教育的方向与战略,这是面向21世纪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的时代课题。我认为,我们应当关注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研究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正在倡导和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来确定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因为近几十年来由生态危机推动的世界生态教育运动,正在昭示着世界教育发展的生态化趋势,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实现教育生态化的根本措施。
        一、生态危机:现代教育的基本背景
      在当前,要预测世界教育的未来趋势,就必须研究制约世界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是由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决定的。我认为,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是影响世界教育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重要因素与背景。这些“全球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也都是世界教育的难题。世界教育也只有在参与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走向未来,获得新生。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困扰。为了消除生态危机,世界各国都在从各方面进行努力,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兴起的生态经济、生态科学、生态政治、生态法律、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等,就是这种努力的具体形式和实际措施。与此同时,伴随着生态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世界上也兴起了一场生态教育运动,又称绿色教育运动。许多国家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了生态教育课程,在大学里设置了生态教育的系科专业,另外还专门创办了绿色大学。有些国家还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使生态教育成为法定的教育。国际组织也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行生态教育计划。例如,早在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就着手制定和实施国际环境教育计划,1987年联合国这两个机构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倡议将本世纪最后的10年定为“国际环境教育的十年”。这一切表明,生态危机正在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和背景。预测世界教育的未来趋势,不能不考虑到生态危机将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与恶化过程。生态学研究认为,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之中,例如整个地球生物圈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即有它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定位。人类虽然无时不在改造和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系统,但是却又须臾不能脱离地球的生态系统。一旦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以至于不能通过自我调节而修复,人类将像其他生物物种那样从地球上消失,最终陷于灭顶之灾。生态学家列举的现代生态危机有: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大气臭氧层遭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的危害,垃圾泛滥,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沙漠化扩大,水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生态学家呼吁,地球的生态系统正在遭到空前的破坏,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的性质,保护地球这个小小的行星免遭退化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人类应当把他们的第一忠诚奉献给目前唯一的生命摇篮——地球!
      生态危机何以必然地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或基础呢?因为生态危机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与身外自然关系的危机,所反映的是现代人类与作为环境的身外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发展现状。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改造自身自然的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所蕴含的人类与自身自然的关系,和人类与身外自然的关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性。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就没有人类对自身自然的改造活动,亦即没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生态危机构成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背景。
       讲生态危机是人类与身外自然关系的危机,这是显而易见的,用不着详加分析和论证。因为当今的生态危机不同于历史上曾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水、猛兽、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它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对自然环境破坏性开发和利用的结果。这里需要分析的是,当今的生态危机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它仅仅以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历史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与身外自然关系恶化的结果。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就与自然环境建立了对象性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以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但是在漫长的远古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地球上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以至于令人担忧的生态危机。当然,这是由以手工业小生产和自然经济为标志的原始人类和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尚不发达的生产力和崇尚自然的经济方式,使得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于原始和谐的状态。生态危机真正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的。这是由以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大工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市场经济对人们物质需求及欲望的强大刺激和驱动,推动了现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于是人类开始打破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人为的生态危机,特别是从本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危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和发展,以至于成为世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总之,生态危机在本质上是现代人类与身外自然关系的危机。
      讲生态危机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背景,这似乎很难理解,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我在拙作《论教育在人类改造自然中的作用》[1]中,曾论证了教育也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观点。我认为,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没有远离自然界。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教育是以人类的自身自然为对象,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这样说来,教育的发展就离不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不能脱离人类与身外自然的关系。可以说人类在教育中对自身自然的改造,是以人类在劳动中对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基础和背景的。我们知道,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自然概念一向被界定为人“身外的自然”和人“自身的自然”,他曾指出:“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2]根据马克思关于两种自然的观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劳动是人类以身外自然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教育是人类以自身自然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显而易见,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是以生产劳动对人类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基础和背景的,没有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就没有人类对自身自然的改造。这就是说,教育的发展和人类与身外自然的关系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过去我们对此研究不够,随着生态危机的爆发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广泛影响,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和重视。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生态危机何以构成现代教育的发展背景呢?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历史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古代教育阶段和现代教育阶段,古代教育以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为基础,而现代教育以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既然如此,古代教育必然以人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原始和谐关系为背景,因为古代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所体现的是人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原始和谐关系;而现代教育必然以人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对抗性关系为背景,因为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所代表的恰恰是人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对抗性关系。这样说来,现代教育就历史地和生态危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而生态危机也不可避免地构成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历史事实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教育开始了超越古代阶段的历史性大变革,从而形成了和工业文明相一致的现代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是人类开始了对身外自然破坏性的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以致于造成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区域到全球的生态危机。从这种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是以现代人类对身外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而获得自己发展的物质基础的。这就是说,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不仅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提供着消极的物质基础。生态危机就是这种消极的物质基础。由此看来,生态危机内在地构成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现代教育也历史地和生态危机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生态危机并不外在于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始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今天我们从生态危机的角度研究现代教育的未来趋势,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的。
      二、生态学化:现代教育和未来趋势
      我认为,在生态危机遍及全球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教育将向生态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未来教育将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很可能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即教育生态化时代。
      据国内学者研究,“生态化”是前苏联学者创用的概念,其内涵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化实际上是“生态学化”,当然这里的“生态学”是指“人类生态学”,即以人为对象的生态学。“生态化”只是“生态学化”的简称。[3]
所谓未来教育的生态化趋势,是说伴随着生态危机发生、发展过程而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始新的历史性转折,即逐步走向生态学化,从而构建起和未来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相一致的新型教育体系。这就是说,未来教育将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构建它的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等,从而致力于培养具有生态知识、技能、智慧、品德的未来新人。也就是说,未来教育将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人类与自身自然之间的时代性矛盾,并积极与解决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与身外自然的矛盾——生态危机,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我认为,未来教育的生态化趋势,并不是人们在生态危机面前对教育的一种愿望,而是当前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态化进程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生态危机是以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历史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与身外自然关系的危机。这表明:以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和标志的现代工业文明,本身具有对抗自然和制造生态危机的属性。从理论上讲,在任何时代,人类都与自然界存在着矛盾,因为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对自然界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在根本上具有非自然的性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任何时代都处在与自然界尖锐对抗的位置,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人类依靠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维持生存和发展,所以与自然界建立的是一种原始和谐的关系。人类真正进入与自然界尖锐对抗的历史,完全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大工业生产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扩大和加深着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而市场经济又强烈刺激和推动着现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侈奢性消费。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将现代人类推向与自然界尖锐对抗的舞台。今天,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表明现代工业文明已经走到尽头,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突破了它不应超越的生态边界,从而严重背离了人类永远不能泯灭的自然本性。
       鉴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困境,人类必将选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和自然界和睦相处的新的文明形态,而这种新文明就是生态文明。对于未来生态文明国内外学者尚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未来生态文明既不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古代农业文明的直接回归,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对更为合理的文明形态的探索和创造。对于农业文明,我们应当继承的是那个时代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想,但是却不能满足于做大自然的奴隶,从而停留在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的发展水平上。对于工业文明,我们应当摒弃的是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中的反自然因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科学主义、主体主义等社会精神文化,但是却不能不要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以及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态文明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在工业文明时代遭到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对于未来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必须选择生态文明,否则人类将在暂时的物质丰饶和享受中失却应有的“生态家园”。
       如果说未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将走向生态化,也就是说人类将把生态学原则及其精神贯彻到未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那么未来的教育也必将走向生态化。道理很简单,教育的发展是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内在一致的和历史统一的。在未来,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及其背景,而且对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态化改革,并通过自身的生态化而为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服务。这样说来,未来教育的生态化发展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未来生态化文明的客观要求.
       应当指出,未来教育的生态化趋势,不仅是以生态危机所推动的未来社会的生态过程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生态性矛盾进一步发展的未来现实。我认为,以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教育,从它发轫之日起就存在着生产性和生态性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所谓生产性是指,在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教育进入生产过程、科技过程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成为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而形成了现代教育特有的生产属性。所谓生态性是指,现代教育在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作为现代人类改造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重要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生态规律性。很显然,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代表着由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所赋予现代人类的改造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主体性力量,而生态性反映着人类的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影响和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的客体性力量。这两种因素和力量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共同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变革和发展,从而成为影响现代教育历史进程的时代动因。
      应当看到,近代以来由于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生态性矛盾一直以生产性作为主导方面,生态性只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一历史状况导致的结果是,现代教育对外主要张扬了它的经济价值、科技价值、功利价值,从而成为发展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手段,成为现代人类破坏性地开发和利用身外自然的因素;对内则片面地根据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将培养人和发展人的过程视作开发人的劳动能力资源的过程,从而将人贬低为一种自然资源,同时又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了这种自然资源。正是由于现代人类过分地强调了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所以使现代教育和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一起,制造了外部自然环境的生态危机;同时又在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强制下,片面地开发和利用了人类的自身自然,制造了主体自身的生态危机。
      应当说,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将人类的自身视为一种自然资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这本是实事求是的,无可厚非的。在任何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这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和身外自然之间进行物质的变换。而教育也应当承担起开发人类的自身自然的职责,以提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水平。当前的问题是,现代教育片面地把人视作一种自然资源,并加以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以至于造成人类自身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失衡、混乱和危机。关于这一点,现代教育学(如教育病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曾提供了大量的实证资料,本文对此不作专门分析。我将这种情况也称作生态危机,因为人类的自身自然也存在着生态平衡的规律,而人类自身的片面发展正是对这一规律的悖逆和破坏。无疑,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所造成的人类自身自然的生态危机,是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在当前它正在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危机一起,将人类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面对这种历史状况,现代教育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未来教育必须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合理解决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生态性矛盾,并最终使现代教育走出内外自然的生态困境。不言而喻,生态化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化是不可避免的,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由外部自然的生态危机推动的未来社会生态化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类自身自然的生态危机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
      三、可持续发展: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70年代由国外学者首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短短20年,就成为当代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推行的新的社会发展思想和战略。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已经和科教兴国一起,并列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这在我国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纲要》认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今后15年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正在深入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重要的发展观念和强大的思想力量,并将实际地影响和规范我们在不同领域的社会实践。
      “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发展观念和战略构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曾经从政治平等、消除贫困、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产和消费方式、科学技术、社会立法、国际贸易、国际合作、群众参与等方面,广泛地讨论了这一战略思想。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当代人口急剧增加、科学技术片面利用、工业生产畸形增长、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等全球性问题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发展既应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几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所着力解决的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及其现实矛盾。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要按照生态学原则及其精神,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实质上是要扬弃工业文明,创建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文明。
       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认识、宣传和贯彻,这在当前还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比较而言,科教兴国战略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同时,十分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及作用。反过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却是陌生的,这一战略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究竟有什么指导意义,它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将带来什么影响与变化,人们对此并不十分清楚,似乎并无直接的关系和作用。其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是深远的。因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总结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致力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理论。这一发展战略和思想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根本的突破与变革,具有时代转折的意义。其中,它也包含了对于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的新的理解和新的看法,同时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规定。这些都将根本改变我们对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本质的看法,并将要求我们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这个方向和要求更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以及时代性和未来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当重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的教育改革就应当重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本文认为,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有两种态度和方式。一种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外部提出要求,从而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另一种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部战略,加以贯彻和实施。毫无疑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教育的外部战略加以贯彻和落实,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在前面曾经分析,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和蔓延,从根本上说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如果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那么生态危机就是现代人类长期坚持非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必然结果。不顾生态后果的片面经济增长观和社会发展观,实际上也是由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孕育出来的,是现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抗性关系的具体反映。现在,当人类迫于生态危机的压力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时,教育就应当随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转型进行自身的改革,即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改革教育的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正是生态危机条件下经济和社会转换发展模式及方向的客观要求。而且应当看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转换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也必须有教育的支持。“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5],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因为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意识;就必须培养公众的生态品德,生态人格;就必须传播和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就必须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科学技术;就必须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社会规范体系,如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这一切离开教育的支持是不行的,教育可以给予人才、知识、智力、舆论、文化上的有力支持。基于这样的分析,我国教育事业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深化改革,并积极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然而,不能不看到,仅仅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外部战略来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将它作为教育的内部战略加以贯彻和实施,这样才能切实地推进教育的改革,并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部战略,是针对教育自身的非持续发展问题而言的。教育自身内部是否存在着非持续发展的问题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前面曾经分析,以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内在地存在着教育的生产性和生态性的矛盾,客观上制造着人类自身自然的生态危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生态性矛盾所造成的人类自身自然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教育的非持续发展和人的非持续发展问题。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曾分析了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片面影响和有害作用,他们还从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后果的主客观原因。现在看来,片面的教育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实际上是教育的非持续发展和人的非持续发展问题。因为它破坏了人在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换句括说破坏了人与社会、文化、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使得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得到发展而另外的方面被忽视和荒废,以致于出现人的发展超过自身自然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的现象。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热烈讨论“素质教育”问题,并致力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轨,实际上“应试教育”不就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非持续发展问题吗?而倡导“素质教育”不就是在教育领域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吗?有理由认为,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教育来说有内外战略之分,我们不仅要把它作为外部战略加以贯彻和落实,而且要把它作为内部战略给予宣传和实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我认为,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从而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生态化趋势。既然生态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人类教育的未来方向,那么我国的教育改革就应当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推进教育生态化发展,是解决现代教育所长期存在的生产性和生态性的矛盾,以及作为这一矛盾的必然后果——人类自身自然的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悖逆人的自身自然生态规律的严重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保证我国教育事业健康而顺利的发展。第二,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现实矛盾。在当前,人们往往关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外部自然的生态问题,却忽视了人类自身自然的生态问题。孰不知,人类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是内在统一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是齐头并进的,它们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是不可分割的。今天,当我们着手解决外部自然的生态危机时,不仅应当看到还存在着与此相关的人类自身自然的生态危机,而且应当认识到不解决人类自身自然的生态危机,外部自然的生态危机也不会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是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用通行的语言说,不发展“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总之,教育在解决当今生态危机,以及其他与全球性问题上,不是无所作为的,很可能是通向未来生态文明的捷径和阳关道。为了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也为了教育自身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在教育领域中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教育走向生态化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

注释:
[1]邢永富:《论教育在人类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0页。
[3]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1~202页。
[5]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作者
刘老师

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文章:202
本类推荐
解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954   
生态化学习-张立新-浙江师院
   1147   
本类热门
我要控告现代教育制度!
   1211   
生态化学习-张立新-浙江师院
   1147   
学校扼杀创造力
刘老师  2014-11-13 09:28:50
   983   
全球语是语言当中的“二进制”
   978